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区域概况潢川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信阳市中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地处东径114°53′~115°21′,北纬31°52′~32°22′之间。全县土地总面积1634.92平方公里,县境东连固始,西靠光山,南接商城,北与息县、淮滨隔淮河相望,为豫东南的中心。
——自然条件。潢川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温湿带过渡的内陆与海洋交接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降水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等特点,有利于农业和其它种植业生产。全县土壤有3个土类,7个亚类,14个土层,61个土种。淮凤岗、七里岗、黄寺岗三条垄岗与寨河、小潢河、白露河、春河四条河流相间分布,南北平行伸延。
——经济社会条件。全县下辖4个办事处,17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共有271个行政村,5067个村民小组,2009年总人口为81.2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8.91万人,城镇人口32.30万人,城镇化率39.8%,略高于全省37.7%的平均水平。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率已达95.41%,土地垦殖率为61.35%,耕地复种指数达170%。2009年潢川县国内生产总值108.70亿元,工业增加值41.6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3%,仍处于工业起步阶段。
——区位优势。潢川县交通便利,公路纵横成网,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优势进一步凸现。京九、宁西铁路,京深和沪陕高速,国道312和106干线,京九、乌沪两条光缆和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潢川县处在河南与东南沿海相联系的最前沿,位于合肥、南京、武汉、郑州等城市的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同时也在东引西进的承接带上。既具有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又具有南北交流的纽带作用,加速了这一地区物资的互补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过程。潢川抓住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以绿色食品加工工业为特色的新的主导产业。潢川已成为信阳市域副中心,河南省食品名城,豫东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潢川县2009年土地总面积163491.63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27946.8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8037.31公顷、其他土地面积7507.49公顷。
1、农用地
2009年全县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127946.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26%。
耕地:面积100295.1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1.35%。其中水田92213.2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1.94%;水浇地295.3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30%;旱地7786.5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76%。全县各乡镇间耕地数量较为平衡,分布差异小,但相对来说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广大垄岗和平原区域。
园地:面积67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1%。全县园地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区和部分垄岗地区。
林地:面积9252.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6%。潢川县林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及部分平原地区,集中在县域南部的几个乡镇。
其它农用地:面积17725.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4%。
2、建设用地
2009年全县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共28037.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15%。
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4325.72公顷,包括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88%。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829.7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63%;农村居民点面积为21496.0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8.37%;全县居民点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以及312、106国道沿线地带,分布特点是中北部平原地区比重大于南部丘陵地区。
交通水利用地:包括交通用地(铁路、公路)、水利用地(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总面积为3525.2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6%。其中:交通用地面积813.6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23.08%;水利用地面积2711.63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76.92%。全县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分布较均衡。
其他建设用地:包括风景名胜设施和特殊用地,总面积186.3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1%。
3、其他土地
2009年末全县其他用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滩涂和自然保留地)面积7507.4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9%。其中河流水面4282.23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57.04%;湖泊水面187.73公顷,占其他用地总面积的2.50%;滩涂沼泽面积381.47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5.08%;自然保留地面积2656.08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35.38%。
表1-1 潢川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地 类 | 规划基期年 | |||
面积(公顷) | 比例(%) | |||
农 用 地 |
耕地 | 100295.17 | 61.35% | |
园地 | 673.34 | 0.41% | ||
林地 | 9252.6 | 5.66% | ||
其他农用地 | 17725.72 | 10.84% | ||
合计 | 127946.83 | 78.26% | ||
建设用地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用地 | 2403.53 | 1.47% |
农村居民点用地 | 21496.01 | 13.15% | ||
采矿用地 | 426.18 | 0.26% | ||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 ||||
小计 | 24325.72 | 14.88% | ||
交通水利用地 | 铁路用地 | 220.88 | 0.14% | |
公路用地 | 592.73 | 0.36% | ||
管道运输用地 | ||||
水库水面 | 2340.66 | 1.43% | ||
水工建筑用地 | 370.97 | 0.23% | ||
小计 | 3525.24 | 2.16%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186.35 | 0.11% | |
小计 | 186.35 | 0.11% | ||
合计 | 28037.31 | 17.15% | ||
其他土地 | 水域 | 4851.42 | 2.97% | |
自然保留地 | 2656.07 | 1.62% | ||
合计 | 7507.49 | 4.59% | ||
土地总面积 | 163491.63 | 100.00% |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复种指数偏低。2009年耕地面积100295.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35%,高于信阳市的41.82%的平均水平。但复种指数偏低,为170%,低于信阳市的195%。
2、土地利用率较高,农用地比例大。2009年全县土地利用率较高,为95.41%。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27946.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26%。
3、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开发利用难度不大,土地整理资源丰富。其它土地有750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9%,且大部分都适宜耕种,易于进行开发利用。农村居民点待整理土地资源较多,总量为1451公顷。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土地利用效益低。全县中低产田面积90979.24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71%,比重很大。不少地方重用轻养,大量施用化肥,而不注重施用有机肥,阻碍土壤潜在肥力提高,导致肥力下降,土地利用效益低,并且对中低产土壤的改良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强有力的措施。
2、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土地管理仍需加强。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乱占、滥用、浪费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工矿用地中砖瓦窑用地量大,有待复垦。
3、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农用地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潢川县因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土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农用地开发利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严峻挑战
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加剧。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给土地利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也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周转。但是,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压力很大。
2、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潢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大量耕地作保障,这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消除,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较长时间加以改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还需在发展中逐渐加强,推进城乡土地利用管理一体化,建立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一是潢川县隶属于信阳市,是信阳市的两个副中心之一,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中等城市之一,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潢川县经济社会实现飞越式发展。中央“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潢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国家政策的倾斜给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了资金和政策保障;信阳市建设现代化生态信阳和中国茶都为潢川县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内外区域合作前景良好为潢川县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二是潢川县位列全国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河南省六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信阳市内唯一的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通过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全县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
三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逐步得到贯彻。潢川县人口多、经济发展快,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既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又要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矛盾极为突出,而解决土地这一资源瓶颈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改革政绩考核办法,这有利于在全县上下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社会氛围。
四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